2020考研备考温州大学艺术类专业考研全知道_设计



2020考研备考温州大学艺术类专业考研全知道_设计缩略图

原标题:2020考研备考/温州大学艺术类专业考研全知道

一、学校简介

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温州。办学源头可追溯至1933年创建的温州师范学校,历经“两校合并、七校融合”的沿革变迁。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学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位居全国研究生培养高校的前35%。

二、学位点及导师简介

(一)美术与设计学院

130500设计学

温州大学设计学学科,多年来植根于温州“百工之乡”传统,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与产业,为浙南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本学科现设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四个本科专业,于2006年获得课程与教学论(美术)硕士学位授予权。设计学为温州大学“十二五学科提升战略”重点a类学科,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浙江省特色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5人,多人在省、市行业协会任领导职务,学科建设与行业结合度高,引领地方文化建设效果显著。近五年来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9项,国家精品课程2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排名第4),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级2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现为浙江省特色专业(其中鞋靴设计方向为省内唯一从事鞋靴设计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实力处于省内前列,学科整体实力较强,在省内同类院校中位居第一方阵。

研究方向简介

鞋履设计与时尚研究:依托温州区域文化经济发展需求,以鞋履设计与文化研究和鞋履时尚设计为两大研究领域,融合时尚文化基础研究和鞋履时尚设计应用研究于一体,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为温州制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时尚产业是浙江省十三五重点发展的八大万亿产业之一,温州是“中国鞋都”,也是浙江省重点打造的三大时尚基地之一,本学科方向是浙南地区唯一的时尚设计类方向,鞋履设计领域差异化明显,处于领先位置。本学科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的时尚审美理念对鞋服产品进行设计创新,同时,将时尚设计与智能生产、智能穿戴、绿色材料、3d打印等新技术结合,提升鞋类产品研发水平,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学术带头人:李运河,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鞋靴设计与鞋履文化研究,是本专业方向国内顶级专家学者,兼任教育部高校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学术骨干

顾任飞,副教授,国家一级设计师,现任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兼任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皮革毛皮制品专委会委员、皮革行业技术教育专家等。

万蓬勃(兼职),男,副教授/硕导,现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系主任,长期从事鞋靴功能结构设计、服装及服饰品cad/cam教学及科研工作。

服装设计与制造:培养具有独立从事服装设计、服装设计技术创新和设计理论研究,同时具备较高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服装设计实践能力或服装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服装创新设计人才。本方向以民族传统文化聚集和现代服装技术创新为两个基本落脚点,面向温州时尚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展开对“服装设计”的系统性研究与探索,即从计划、规划或设想以可视化的制品形式表现全流程的角度,观察服装现象,提炼服装文化,进行服装设计实践,改良服装设计技术,探索服装设计规律。目前,主要涵盖服装文化研究与企业文化建设、服装设计技术研究与开发、时尚管理与时尚传播三个主要领域。

学术带头人:姜岩,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温州大学时尚创新研究所所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温州市551人才第二层次,美国得州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服装文化、服装新材料、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

学术骨干

陈明艳,教授。主修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纺织品设计和拼布艺术,近年来主持《时尚服装虚拟仿真实践中心》建设,致力于服装数字化虚拟仿真设计的研究。兼任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理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理事、中国服装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及服装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纺服职业教育数字化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纺织服装研究出版中心学术专家委员等。

金晨怡,副教授,服装与服饰设计系主任,国家注册高级形象管理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营销与设计、视觉营销、服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设计。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制衣学系,文学硕士。被评为浙江省优秀设计师,入选温州市551人才第二层次,中国培训师“金坛奖”的杰出贡献奖。个人设计作品获得佛罗伦萨第一届国际时装周大赛和米兰世博会国际梦想展金奖。

王业宏,博士,副教授,毕业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温州市551人才第二层次,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主要有纺织服饰史论、古代服饰复原及当代融合、传统染织技艺研究及应用。

环境艺术与室内产品设计:立足于对空间环境和室内进行整合设计,包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及家居产品的设计与虚拟仿真。通过对空间进行艺术和技术处理,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风格,从而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的需要。主要研究内容:室内环境艺术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分析与方法研究;人居环境与空间研究;建筑艺术研究;陈设艺术研究;公共空间设计及其理论研究;住宅空间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空间创意设计与虚拟仿真;室内产品设计与文化;室内产品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室内产品设计与虚拟仿真;环境设计与虚拟交互仿真、实践。

学术带头人:李勋祥,男,教授,博士后。中国计算机学会和中国图学学会高级会员。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数字媒体)。主修中国画艺术,擅长书法、中国水墨画和数字艺术。自1996年以来,致力于数字艺术设计研究,涵盖数字二维和三维设计,包括数字艺术创作、数字媒体应用、虚拟交互仿真等。多次承担和参与了国家级的横向项目,

学术骨干

胡文超,男,副教授、高级工业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现任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擅长室内产品设计实践与研究,为温州市“551”人才(第二层次)、台湾大同大学访问学者。

黄玫玮,女,副教授,温州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中国室内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东华大学艺术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家具及创新设计等。

135107美术

温州大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紧扣浙南文化发展和行业需求,服务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为美术领域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简介

中国画创作与研究:注重中国传统绘画的流派研究、风格研究、材料研究和技法研究,同时开设中国古代名画的临摹和研究。强调学生在中国画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表现技法的训练,注重中国画创作实践研究,对中国画创作规律的形式与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注重从其他传统艺术文化中吸取营养,丰富创新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注重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开设中国画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和专题。强调专业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关注能力和道德担当责任感,培养既有创作能力、实践能力,又有深厚的艺术修养的中国画创作人才;通过中国画专业创作与研究教学,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教育发展需要的大、中、小学和民营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者;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文化部门和机构的工作者;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美术工作者。

学术带头人:谢子静,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连环画、插画装帧艺委会委员,浙江省中国画协会会员,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会员,温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学术骨干

邓国祥,中国画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温州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温州市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主要担任中国人物、花鸟画的教学、创作与研究。

计王菁,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现为温州大学副教授,浙江省美协会员。多次参加国家及省级画展。

油画创作与研究:在熟练掌握西方油画发展历史、中国油画现状的基础上,突出风景、人物、静物等题材创作方法的研究,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油画创作能力、德才兼备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适宜在各级美术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在各级艺术馆、展览馆、文化馆(站)从事美术创作和辅导工作,在出版社、报刊杂志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以及在美术创作部门从事油画、壁画、宣传画创作等工作。

学术带头人:蔡瑞蓉,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8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199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班。先后承担色彩基础、油画、壁画、水彩、插画、创作(论文)等13门课程教学任务。

学术骨干

梁力宏,副教授,现为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协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民盟华夏书画协会副会长,温州市第三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作品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优秀作品奖,美国国际艺术研究会二等奖,全国水彩画银奖等。

李利民,副教授,温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水彩画艺委会主任,主要从事水彩画创作和基础课程的教学。

艺术批评与管理:主要致力于艺术批评写作与艺术管理实务的融通。以中外艺术批评史、批评方法论、艺术管理学等课程学习为基础,艺术展览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为实践,培养具有较深厚艺术批评知识背景,较强鉴赏和写作能力,能够从事文案策划和展览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适合进入政府相关文化部门,或者博物馆、美术馆、画廊
2020考研备考温州大学艺术类专业考研全知道_设计插图

及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工作。

学术带头人:张晓剑,先后于浙江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温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的研究。

学术骨干

李勋祥,博士、教授,擅长书法、中国水墨画和数字艺术,尤其在中国传统美学和数字水墨画艺术创作方面有深入研究。

沈语冰(兼职),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世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文献翻译与研究”首席专家。

045113学科教学(美术)

该硕士点于2015年开始招收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美术专业技能和过硬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较出色的美术教学技能,具备相当的美术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学校及其他机构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本硕士点现有硕士生导师7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在培养美术教育本科生和硕士生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教学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可。而且,整个团队科研力量较强,在美术教育研究、美术史论研究方面成果显著。

主要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中外美术教育理论,探究学校美术教育的科学方法。开设的核心课程包括美术教育学、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研究、美术教学改革研究、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专题研究、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还有进一步培养美术技能的油画、国画、书法、设计基础等课程,还包含加强文化素质的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美术概论等。

学术带头人:谢子静;学术骨干:李运河,张晓剑,李勋祥,姜岩等。

美术与设计学院其他教师详情一览链接

http://art.wzu.edu.cn/szdw/bsjs.htm

(二)音乐学院

130200音乐与舞蹈学

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下设中国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史学、乐律学、音乐声学)、作曲理论(和声、作品分析)、舞蹈创作研究三个专业七个研究领域,学制三年。该一级学科在全国具有广泛的美誉度,多年来一直保持全国排名前列,据《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年温州大学“音乐与舞蹈学”排名第6位,进入前7%;师资力量雄厚,共有高级职称教师26名。

导师队伍

赵玉卿教授,黄大同教授(博士,音乐学二级教授,现任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委,国家文化部音乐学科专家组成员,国家文化艺术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东亚乐律学会中国会长,亚洲艺术教育协会中国会长,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外聘教授、研究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等),张寅教授,徐文正教授,王志毅教授(温州市551人才,1998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同年到温大任教至今,一直以来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冯百跃教授,柏互玖副教授等

1351艺术专业硕士(音乐舞蹈)

研究方向:器乐演奏

民族器乐演奏与教学研究目前包括二胡、古筝、琵琶三个方向。作为器乐技能课,它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一个研究方向,着重培养民族器乐教学理论和技能训练两个领域,使学生在具有较高演奏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学科研究能力。

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声乐教学与演唱研究包括民族、美声两个方向。作为声乐技能课,它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研究课程,着重培养声乐教学理论和技能训练两个领域,通过本课程的演唱学习和研究,可以使学生在具有较高演唱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学科研究能力。

研究方向:合唱指挥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合唱指挥技巧及理论,具备在专业艺术院校、表演团体、群众文化部门等社会机构从事合唱指挥教学、表演及理论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教师简介

赵玉卿,教授,博士,学科带头人,温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硕士点负责人,第八届东亚乐律学会会长、中韩艺术协会中国会长。

李晓燕,教授,温州551人才。学校“教坛名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省音乐协会员。温州音乐家协会理事。

冯百跃,教授。出版专著《舞蹈训练学概论》,荣获文化部、教育部优秀科研论文成果一等奖各1项,荣获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次。

柏互玖,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基于形态、功能、制度视角下的大曲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形态·功能·制度:大曲研究的新视野》;在《中国音乐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刘玉亭,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声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分别于本科和硕士学位班两次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

董凌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琵琶、古筝领域研究。在《音乐艺术》等期刊发表多篇该领域文章,主持市厅级课题《温州吹打乐研究》及教改课题《古筝重奏课程》。

叶文辉,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声乐教学及合唱与指挥方向研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理事、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合唱协会常务理事、温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合唱协会会长、温州市音协合唱联盟主席;现任温州市合唱团、温州大学合唱团常任指挥兼声乐指导。

张寅,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协会音乐教育分会理论作曲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协会音乐教育分会钢琴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电子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

徐文正,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博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方向为歌剧音乐剧创作理论。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剧协会会员。

045111学科教学(音乐)

学科教学(音乐)方向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音乐(舞蹈)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及校外培训机构的音乐教育人才。

音乐学院其他教师详情一览链接

http://yyxy.wzu.edu.cn/szdw/jsbs/js.htm

三、招生说明

1.2018年获批1305设计学学硕和1351艺术专业学位,2019年首次招生;

2.音乐学院招生人数较多,相比美术与设计学院,一般认为音乐学院更好;

3.师范身份前身明显,均招收较多教育硕士;

4.全日制学硕与专硕均招生;

5.仅艺术硕士(音乐)方向招收非全,其他均为全日制培养;

6.一般学制3年,教育硕士学制2.5年;

7.接受同等学力报考,无其他限制条件;

8.学费:全日制8000元/年;非全日制3万/生,一次性收取;

9.奖助政策:全日制非定向,文科类可获奖助学金不少于16500元,理工科不少于18000元。每年获得奖助学金最高可超过46000元;报到注册时,无需携带学费,可将获得的学业奖学金(每人至少不低于8000元)直接抵扣学费;奖助政策包括奖助体系、科研创新奖励和国内外交流资助;非全亦可获得部分科研及交流等奖助;

10.初试考点不统一安排,由考生所在地报考点安排;

11.语种仅限英语。

四、2020年招生专业目录

五、专业考试大纲

1.音乐学院

2.美术与设计学院

六、2019年报录比及录取分数线(不含推免、退役士兵计划)

130200音乐与舞蹈学

一志愿录取10人,初试最高分386,初试平均分358

135101音乐

一志愿录取2人,调剂录取2人,初试最高分395,初试平均分371

另录取非全1人,初试成绩353分

045111学科教学(音乐)

一志愿录取4人,调剂录取1人,初试最高分371,初试平均分363

130500设计学

一志愿录取6人,调剂录取1人,初试最高分403,初试平均分383

135107美术

一志愿录取4人,调剂录取2人,初试最高分381,初试平均分366

045113学科教学(美术)

一志愿录取3人,调剂录取2人,初试最高分374,初试平均分359

七、复试及录取相关

1.复试分数线基本要求:国家线,即13艺术 38/57/340;04教育 44/66/325;

2.复试比例:实行差额复试,招生计划数(扣除推免生和士兵计划数)与参加复试人数比例一般不低于1:1.2(音乐学院不超过1:1.5)。一志愿生源不足的,可进行调剂;

3.一志愿优先原则;

4.复试内容包括专业课考试(专业课笔试、专业技能、专业创作、专业设计)、综合素质与能力面试、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专业课考试成绩占30%,综合素质与能力面试成绩比例占60%,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占10%;

*备注:(1)音乐专业技能考试按优(95分)、良(85分)、中(75分)、及格(65分)、不及格(50分)五级评分计分,去掉1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其他成绩平均后作为考生专业课考试成绩(百分制)。

(2)音乐学院为使理论与技能两类考生在成绩排名时的公平,保持笔试与专业技能考试的成绩平衡,专业课考试成绩采用平衡系数:理论考生平均成绩/技能考生的平均成绩=系数,技能考生的成绩*系数=技能考生的最后专业成绩。

5.专业课笔试科目笔试时间为2小时,专业创作和专业设计考试时间为3小时,按百分制计分;

6.综合素质与能力面试,每位考生面试时间为20分钟左右,主要考核考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等,并结合本科学习成绩、教育背景、科研活动、工作业绩、获奖等情况,按优(95分)、良(85分)、中(75分)、及格(65分)、不及格(50分)五级评分计分,去掉1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其他成绩平均后作为考生专业课考试成绩(百分制);

7.外语听力口语的测试,由本学院组织安排教师对每位考生单独进行听力及口语测试,当场给出测试成绩;

8.同等学力考生,须严格复试,加试所报考专业的两门本科主干课程,方式为专业课考试。每门课程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3小时,60分以上为合格,加试课程有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加试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总分;

9.对具有特殊学术专长、突出培养潜质以及在科研、相关实践中表现突出者,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可适当加分,计入复试成绩,由复试小组会议提交说明材料备查。

10.录取办法:第一志愿考生和调剂志愿考生原则上分列排队,并实行第一志愿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总成绩计算公式:总成绩=(初试成绩/5)×60%+复试成绩×40%,调剂考生总成绩计算公式:总成绩=(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50%,总分数相同时,复试分数高者排名优先;若再相同,面试分数高者排名优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