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西北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理学_康有为_里耶



2013西北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理学_康有为_里耶缩略图

原标题:2013西北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3西北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里耶秦简

在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发现的秦代简牍。2002年6-7月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对于里耶秦代简牍发现的意义,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它的重要性在于将极大地改变和充实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里耶秦简对于秦史的重要性不亚于甲骨文对于商史研究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史研究的面貌。

2.《七略》

西汉刘歆撰。刘歆继承其父刘向的遗业,校阅和编辑宫廷藏书,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名为《七略》。这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对后世目录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班固撰写的《汉书·艺文志》就是在《七略》的分类基础上写成的。《七略》原书已佚,清代洪颐煊、马国翰、姚振宗等有辑本,严可均辑的《全汉文》亦收有此文。

3.理学

指宋明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称“理学”。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点,探讨“性命义理”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所以“理学”又称“道学”。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时期繁荣发展,经金元至明末清初衰落。

北宋时,汉唐注疏之学没落,义理之学逐渐兴起,转而探讨有关宇宙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构成的原理,形成了宋代新儒学,理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北宋时期的胡瑗、孙复、石介有理学“三先生”之称。至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即“理”、“气”等基本理学概念的提出和诠释。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并使理学在宋理宗后取得官方哲学的地位。与朱熹同时,有陆九渊一派与程朱对立。金、元、明时期理学仍是思想的主流,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且到明朝王守仁时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峰。王守仁以“灵明”、“感应”说,使朱、陆关于心、物的分歧得到统一;以“致良知”说,使朱、陆关于知、行的分歧得到合一。明末清初,实学兴起标志着宋明理学的没落,乾嘉考据又进一步促使了理学的衰落。

4.康有为

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字广廈,号长素,广东南海人。《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先后组织强学会、保国会,并且创办《万国公报》《强学报》等报纸
2013西北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理学_康有为_里耶插图
,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宣布变法,康有为被召见并得到重用。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期间,试图在不改变君主制条件下改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使中国富强。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逃亡海外。1899年组织保皇会(1907年改名为国民宪政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2年,他组织孔教会,鼓吹尊孔复古。1917年又积极参与张勋的复辟活动,成为保皇派。主要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等。

5.西安事变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的兵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日本侵华步步深入,国民党置民族存亡于不顾,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奉命进攻陕北红军受挫,受到蒋介石的排斥。张、杨顺应抗战救国的要求,秘密和陕北共产党人达成合作关系,西北形成“三位一体”局面。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兵谏,在临瞳华清池扣留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受张、杨之邀,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参加了谈判。在中国共产党的促成下,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战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扭转时局的关键,使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促使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简答题

6.简论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一、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既乏军储,又鲜人力。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二、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安史余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

三、剥削加重。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四、边疆不稳。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五、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促使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六、西域独立。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

7.试论澶渊之盟的影响

(一)内容。1004年,宋辽双方在澶州缔结和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 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澶州又称为澶渊,所以这次议和又称为“澶渊之盟”。

(二)影响。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对于宋朝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另一种意见认为,澶渊之盟是宋辽灵活务实 处理双边关系的一个成功范例,和约的缔结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对双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都有积极意义。澶渊之盟的订立;在有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后果,并对宋王朝甚至是整个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积极影响。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转折点,是双方势力均衡的产物。盟约缔结后,出现了长达百年的和好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看,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等四处榷场,进行双边贸易。(2)消极影响。盟约虽然换得了暂时和平的局面,但大大滋长了宋朝统治阶层中妥协苟安的情绪,并造成一系列的危机出现。

8.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社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由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开始起步的。洋务运动发轫于19世纪60年代初,终止于90年代中期,持续了30多年,这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

其特点主要有:(1)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与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发展工业的先后顺序不同,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先从军事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 民用企业;先从重工业开始,然后扩充到轻工业。这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 的。(3)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民办”方式发展工业不同,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的方式创办近代工业。这是半殖民地中国在近代化早期阶段发展工业的一种特殊形式,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4)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在受到外国侵略势力打击的同时,还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这种情况,就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其社会历史的进步性,又有其先天的软弱性。

三、论述题

9.论述中国古代中后期的赋税制度及作用、影响

(一)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按丁收取田租,按户收调,又在隋代基础上,广泛实行纳庸代役。

唐朝中期,由于农户土地占有数量严重失衡,按户、丁收税引发户口逃逸,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改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要收税依据,以钱币为定税标准,实际交纳时,征收钱币与实物分夏、秋两季交纳。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应,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二)北宋的赋税主要由二税(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在纳税时,又有支移、折变、加耗、义仓税等额外盘剥。赋税之外,还有徭役、差役负担。

(三)元代的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北方、南方的税制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由税粮和科差。南方的赋税制度则沿用南宋的两税法,按照地亩征税,分为夏秋两次征收。元朝政府又有繁重的徭役和差役,把所属人口按从事的职业划分,称作“诸色户计”,使之各当其役。

(四)明初的赋税制度,是按田亩征赋,按户或按丁征役,赋和役分别征收。赋分为夏税和秋粮,在夏季征收的叫作夏税,在秋季征收的叫作秋粮。明初的役分为多种,不同的户有不同的役。明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由于赋、役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的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

(五)清朝康熙五十一年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令,将康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入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是唐代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应了其局限性。

10.论述中国近代的乡村建设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

(一)乡村建设的主要流派。(1)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1926年,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主持实验的机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了《平民千字课本》等进行识字扫盲运动;积极推广合作组织,传授农业科技;建立了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制度。

(1)梁漱溟主持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1931年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 成立,并选定邹平为乡村建设的试验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邹平乡村建设的基本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它们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教育机关和乡民的自治团体。为了克服分散农民的弱小问题,组织了农村合作社。

(2)黄炎培主持的徐公桥乡村改进建设。黄炎培于1928年4月成立了徐公桥乡村改进会,主持乡村改进事业。乡村改进会公布了《改进农村生活事业大纲十条》,对徐公桥进行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活动,进行普及教育;推广优良品种及新农具;提倡公共卫生,修桥筑路,禁绝烟赌等。

(二)意义。(1)乡村建设运动的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内容,对于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推动社会进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2) —些实验区在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相关的农村工作有其借鉴意义。(3)当时有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拋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民间,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走上了与农村相结合的道路。

2013西北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里耶秦简

在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发现的秦代简牍。2002年6-7月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对于里耶秦代简牍发现的意义,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它的重要性在于将极大地改变和充实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里耶秦简对于秦史的重要性不亚于甲骨文对于商史研究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史研究的面貌。

2.《七略》

西汉刘歆撰。刘歆继承其父刘向的遗业,校阅和编辑宫廷藏书,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名为《七略》。这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对后世目录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班固撰写的《汉书·艺文志》就是在《七略》的分类基础上写成的。《七略》原书已佚,清代洪颐煊、马国翰、姚振宗等有辑本,严可均辑的《全汉文》亦收有此文。

3.理学

指宋明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称“理学”。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点,探讨“性命义理”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所以“理学”又称“道学”。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时期繁荣发展,经金元至明末清初衰落。

北宋时,汉唐注疏之学没落,义理之学逐渐兴起,转而探讨有关宇宙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构成的原理,形成了宋代新儒学,理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北宋时期的胡瑗、孙复、石介有理学“三先生”之称。至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即“理”、“气”等基本理学概念的提出和诠释。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并使理学在宋理宗后取得官方哲学的地位。与朱熹同时,有陆九渊一派与程朱对立。金、元、明时期理学仍是思想的主流,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且到明朝王守仁时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峰。王守仁以“灵明”、“感应”说,使朱、陆关于心、物的分歧得到统一;以“致良知”说,使朱、陆关于知、行的分歧得到合一。明末清初,实学兴起标志着宋明理学的没落,乾嘉考据又进一步促使了理学的衰落。

4.康有为

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字广廈,号长素,广东南海人。《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先后组织强学会、保国会,并且创办《万国公报》《强学报》等报纸,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宣布变法,康有为被召见并得到重用。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期间,试图在不改变君主制条件下改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使中国富强。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逃亡海外。1899年组织保皇会(1907年改名为国民宪政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2年,他组织孔教会,鼓吹尊孔复古。1917年又积极参与张勋的复辟活动,成为保皇派。主要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等。

5.西安事变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的兵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日本侵华步步深入,国民党置民族存亡于不顾,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奉命进攻陕北红军受挫,受到蒋介石的排斥。张、杨顺应抗战救国的要求,秘密和陕北共产党人达成合作关系,西北形成“三位一体”局面。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兵谏,在临瞳华清池扣留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受张、杨之邀,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参加了谈判。在中国共产党的促成下,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战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扭转时局的关键,使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促使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简答题

6.简论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一、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既乏军储,又鲜人力。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二、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安史余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

三、剥削加重。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四、边疆不稳。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五、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促使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六、西域独立。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

7.试论澶渊之盟的影响

(一)内容。1004年,宋辽双方在澶州缔结和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 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澶州又称为澶渊,所以这次议和又称为“澶渊之盟”。

(二)影响。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对于宋朝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另一种意见认为,澶渊之盟是宋辽灵活务实 处理双边关系的一个成功范例,和约的缔结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对双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都有积极意义。澶渊之盟的订立;在有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后果,并对宋王朝甚至是整个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积极影响。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转折点,是双方势力均衡的产物。盟约缔结后,出现了长达百年的和好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看,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等四处榷场,进行双边贸易。(2)消极影响。盟约虽然换得了暂时和平的局面,但大大滋长了宋朝统治阶层中妥协苟安的情绪,并造成一系列的危机出现。

8.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社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由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开始起步的。洋务运动发轫于19世纪60年代初,终止于90年代中期,持续了30多年,这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

其特点主要有:(1)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与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发展工业的先后顺序不同,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先从军事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 民用企业;先从重工业开始,然后扩充到轻工业。这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 的。(3)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民办”方式发展工业不同,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的方式创办近代工业。这是半殖民地中国在近代化早期阶段发展工业的一种特殊形式,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4)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在受到外国侵略势力打击的同时,还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这种情况,就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其社会历史的进步性,又有其先天的软弱性。

三、论述题

9.论述中国古代中后期的赋税制度及作用、影响

(一)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按丁收取田租,按户收调,又在隋代基础上,广泛实行纳庸代役。

唐朝中期,由于农户土地占有数量严重失衡,按户、丁收税引发户口逃逸,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改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要收税依据,以钱币为定税标准,实际交纳时,征收钱币与实物分夏、秋两季交纳。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应,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二)北宋的赋税主要由二税(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在纳税时,又有支移、折变、加耗、义仓税等额外盘剥。赋税之外,还有徭役、差役负担。

(三)元代的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北方、南方的税制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由税粮和科差。南方的赋税制度则沿用南宋的两税法,按照地亩征税,分为夏秋两次征收。元朝政府又有繁重的徭役和差役,把所属人口按从事的职业划分,称作“诸色户计”,使之各当其役。

(四)明初的赋税制度,是按田亩征赋,按户或按丁征役,赋和役分别征收。赋分为夏税和秋粮,在夏季征收的叫作夏税,在秋季征收的叫作秋粮。明初的役分为多种,不同的户有不同的役。明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由于赋、役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的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

(五)清朝康熙五十一年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令,将康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入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是唐代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应了其局限性。

10.论述中国近代的乡村建设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

(一)乡村建设的主要流派。(1)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1926年,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主持实验的机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了《平民千字课本》等进行识字扫盲运动;积极推广合作组织,传授农业科技;建立了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制度。

(1)梁漱溟主持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1931年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 成立,并选定邹平为乡村建设的试验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邹平乡村建设的基本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它们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教育机关和乡民的自治团体。为了克服分散农民的弱小问题,组织了农村合作社。

(2)黄炎培主持的徐公桥乡村改进建设。黄炎培于1928年4月成立了徐公桥乡村改进会,主持乡村改进事业。乡村改进会公布了《改进农村生活事业大纲十条》,对徐公桥进行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活动,进行普及教育;推广优良品种及新农具;提倡公共卫生,修桥筑路,禁绝烟赌等。

(二)意义。(1)乡村建设运动的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内容,对于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推动社会进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2) —些实验区在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相关的农村工作有其借鉴意义。(3)当时有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拋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民间,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走上了与农村相结合的道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34